點擊下方按鈕,復制微信號,打開微信搜索,并關注
2025年9月19-20日,四川遂寧以“鋰向新質 智勝未來”為主題的國際鋰電產業大會落下帷幕。這場匯聚全球行業精英的盛會,不僅見證了6個鋰電及關聯產業項目集中簽約、總投資達158億元的產業盛況,更釋放出中國鋰電產業在全球價值鏈重構中搶占先機的戰略信號。大會發布的《全球鋰電產業鏈地圖白皮書(2025年)》顯示,隨著中日韓企業在固態電池領域的技術突破,產業鏈價值重心正加速向高附加值環節轉移,預計到2030年,搭載半固態及全固態電池的新能源汽車將占據全球鋰電市場的近三分之一份額。
鋰電與有色金屬:新能源革命下的共生
在全球能源結構深度轉型的背景下,鋰電行業與有色金屬行業的關聯性已超越傳統產業鏈的簡單供需關系,形成技術、資源、市場多維交織的共生格局。作為新能源革命的核心驅動力,鋰電池的爆發式增長不僅重塑了有色金屬的消費結構,更倒逼傳統冶金體系向綠色化、智能化躍遷,而有色金屬的技術突破與資源保障能力,亦成為鋰電產業突破“卡脖子”瓶頸的關鍵支撐。
從資源稟賦看,鋰電產業鏈的崛起直接催生了對鋰、鈷、鎳、銅、鋁等有色金屬的戰略性需求。以鋰為核心,中國已構建起覆蓋“鋰資源開發—正極材料—電池制造—回收利用”的全產業鏈體系,2024年碳酸鋰當量(LCE)產量達106.5萬噸,占全球78.9%,背后是鹽湖提鋰、云母提鋰等關鍵技術的突破。而鈷、鎳作為三元電池的核心元素,其供應安全直接關乎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盡管磷酸鐵鋰電池占比提升削弱了鈷需求,但高鎳三元電池的普及仍使鎳消費量在2024年突破3353千噸,印尼鎳礦資源本土化政策與硫化礦枯竭的雙重壓力,正推動紅土鎳礦濕法冶煉技術的迭代。這種資源依賴的傳導效應,使得有色金屬行業從“工業基礎材料”升級為“新能源戰略資源庫”。
技術協同方面,有色金屬冶煉工藝的創新為鋰電材料降本增效提供了底層支撐。例如,中國首創的吸附法與膜分離法結合工藝,攻克了高鎂鋰比鹽湖提鋰的世界性難題,使青海鹽湖碳酸鋰產能提升至全球領先水平;而氧化鋁生產過程中提取碳酸鋰的技術突破,則將鋁土礦資源利用率提升至新高度。
反觀鋰電產業的技術迭代,亦反向驅動有色金屬加工升級:高鎳三元材料對鎳純度要求的提升,促使鎳冶煉企業引入真空冶金技術;鋰電池鋁箔厚度從12μm降至6μm的工藝突破,則倒逼軋制設備向納米級精度躍進。這種雙向技術賦能,重構了傳統冶金與新興材料的價值鏈條。
市場動態的深度耦合更凸顯兩大行業的命運共同體屬性。2024年,中國鋰鹽表觀消費量達107萬噸,其中84.9%用于鋰電池生產,而動力電池用銅量同比激增52%,單輛電動車耗銅量達傳統燃油車的2-3倍。這種需求共振催生了“新能源金屬”概念的崛起——銅從“經濟晴雨表”進化為“新能源晴雨表”,鎳價波動與電動車滲透率呈現強正相關性,碳酸鋰則因供需錯配經歷了從60萬元/噸暴跌至15萬元/噸的劇烈震蕩。
值得關注的是,資源國政策干預(如剛果(金)鈷礦出口限制)與地緣政治風險(如南美鋰三角資源國有化),正推動產業鏈加速向“資源-技術-市場”本土化閉環轉型,這要求有色金屬企業必須深度參與鋰電產業鏈布局,而非局限于原材料供應。
在綠色轉型維度,兩者的協同更具戰略意義。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再生鎳、鈷回收量分別達35萬噸和2.6萬噸,而鋰電池回收體系的完善(如《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行動方案》)將形成“礦產開采-電池制造-回收再生”的循環經濟閉環。與此同時,銅、鋁在充電樁、電網升級中的增量需求,與鋰電儲能的電網調峰功能形成互補,共同支撐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消納。
面向未來,鋰電與有色金屬的共生關系將向更深層次演進。固態電池對鋰金屬負極、硫化物電解質的需求,或將催生新的礦產開發模式;而人工智能驅動的智能礦山、數字孿生冶煉系統等創新,又將提升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產業鏈碳足跡。
鋰電產業的每一次技術突破,都是對有色金屬體系的壓力測試;而冶金技術的每一次迭代,都在為新能源革命鋪設更堅實的軌道。
【僅供參考,消息綜合自網絡,內容不構成投資決策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91再生免責聲明: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不作為所述產品的買賣出價,投資者按此做出的任何投資決策與91再生無關!我們力求提供客觀、公正、準確的行業信息,但對其準確性、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證,也不保證這些信息和建議不會發生任何變更!
供應/求購廢塑膠,廢金屬,廢制品
再生資源分揀,廢金屬,廢塑料,黃板紙
廢金屬、各類廢品
廢金屬回收
廢銅,廢鐵,廢金屬
供應供應廢金屬
廢金屬、廢木材、廢塑料、廢紙板等
研發、生產、銷售:塑膠環保材料、塑膠原料、金屬制品、塑膠環保設備;環保技術推廣及服務;軟件開發;再生物資回收與批發;非金屬廢料和碎屑加工處理;國內貿易。
廢金屬,銷毀
廢金屬